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,而是孩子就在我面前,我們卻聊不下去…… 《爸爸去哪兒》里的神力少女森碟媽媽葉一茜曾經發出的一句感慨,戳中了多少父母的心。
▲葉一茜微博內容
其中一條評論引起了小編的注意 看來除了葉一茜,還有許多父母正在經歷這樣一個尷尬的狀況:想和孩子聊天,但孩子已經懶得多說一句。
其實哪有孩子不愿意跟家長傾訴的,只是許多家長經常“把天聊死”!那么想要避免這種情況,我們就要知道,孩子到底討厭什么樣的聊天。
目的性太強的聊天
情景一 你:今天過得怎么樣? 孩子:還可以 你:認真上課了吧?否則將來搬磚都沒人要哦
情景二 孩子:媽媽今天貝貝生日,我去她家吃蛋糕 你:貝貝啊,貝貝學習怎么樣? 孩子:嗯……一般般 你:那你吃完早點回來,多和學習好的人玩,學習才會跟著好。
無論是什么話題,家長總能把重點轉移到學習上,久而久之,孩子會覺得自己開不開心一點也不重要,只要學習好就行了。
“全都是你的錯”式聊天
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引起無數網友的感同身受:
每當我遇到了什么煩惱想跟我媽傾訴時,她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,不是提建議,而是罵我。
“又感冒了?叫你多穿點你不聽!”
“這次沒考好?我看你就是沒認真!”
這種感受無異于本想跑進一間屋子躲雨,卻發現屋里迎頭一盆冷水澆下!
在很多家長眼里,孩子之所以會遇到煩心事,都是孩子的問題。開始時,孩子是滿腔期待主動溝通,漸漸的,孩子在聊天中攢夠了失望,也就不再主動開口了。
要想聽到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,家長們必須學會有技巧地聊天,下面這些方法也許對你有用。
一、找對時間
演員陳道明曾講過自己和女兒之間的一件小事兒。
在女兒十歲那年春節,他在出門吃飯前,一時興起,拿起書問女兒:“這個字怎么念”,女兒當時玩得正高興,于是便調皮地躲開了,沒有回答。
陳道明:“格格,過來”。 女兒笑:“就不”。
陳道明突然一股無名火起,沉聲叫女兒到墻邊罰站,剛剛還笑臉盈盈的女兒此時已是淚眼汪汪。 ▲陳道明和女兒陳格合影
其實在這個事件中,女兒的頑皮完全是可以理解的,她不回答問題只是因為正玩得開心,不想被打斷而已。
有時候家長也要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,自己正玩得好好的,也不是學習時間,你非拿道題來考我,我不樂意,你就罰我。 仔細琢磨,這是不是有點中午吃著飯老板突然找你開會的意思了?所以啊,這種絕對權威下的親子溝通能好才怪呢!
二、不要總是等下次
演員王志文曾在一個節目中說,想找一個隨時隨地能聊天的人結婚真不容易。
因為比如你半夜突然想到什么,你叫她,她會說幾點了?多困啊,明天再說吧。你立刻就沒了興趣。 ▲年輕時候的王志文
多少孩子活成了那個半夜想聊天卻沒聊成的人,在孩子特別想傾訴的時候,請盡量放下你的手機、收起你的困意,聽聽孩子想說什么。
如果實在太忙,也請心平氣和告訴孩子,自己必須暫時忙完手頭上的事,才能聽你說話,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情緒。
三、不要輕易否定
很多父母溝通的本質,都是我要否定、拒絕你。這類家長和孩子溝通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讓孩子放棄他的想法,如果不放棄,就是不聽話。
孩子在和父母的相處關系中是相對處于弱勢的,你說不行,他身為一個孩子,確實沒有能力反駁你,但說實話在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同時,父母一方也談不上贏。
相比之下,華人作家劉墉和兒子劉軒的溝通方式更值得學習。他總是先耐心聽兒子說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,即使不認同兒子一些看法,他也會鼓勵他說出來。 ▲劉墉和兒子劉軒
在這樣和平表達的氛圍中,劉軒練就了非常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,幾年前還奪得了《我是演說家》第2季的冠軍。
家長們在一起聊天總愛說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好溝通,其實啊,只要我們家長稍微用點心,會發現孩子的心始終是向我們打開的。
|